1970年4月24日,遨游太空的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将一曲《东方红》唱遍全球,它向世界宣告,中国已成为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。
1975年11月26日,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。
1984年4月8日,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地球同轨道试验通讯卫星。
这三次发射被誉为我国航天史上三个里程碑。三大步走下来,我国昂然步入世界航天大国之列,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。而这几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的诞生地,却鲜为人知。
记者日前在北京海淀区找到了这几颗卫星的诞生地。它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。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,我国已成功发射了40颗卫星,而其中33颗是由这里总装和测试出厂的。
这原是一个神秘之地,连住在附近的人都不晓得它是做什么的。它其貌不扬,当时还算不错的厂房车间,如今与那些合资企业现代化的厂房一比,既旧且陋。
1958年5月17日,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: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。”1965年初,毛主席亲自批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。当时已跃居国内一流水平的中科院科学仪器厂担当起了这一重任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为了保证卫星研制工作不受干扰,周恩来总理决定,将该厂归入部队编制,对外称五二九厂。直到1994年,路过这里的行人才猛地发现,工厂临街的楼顶上竖起了醒目的大字:北京卫星制造厂。
在工厂的总装大厅里,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组装一种新型航天器。“这颗星还不是发射星。”高慎斌厂长告诉记者,“一颗卫星有10多个分系统,10万多个元器件。卫星除了要受到火箭飞行和分离时的巨大振动、强烈冲击和恶劣环境的考验外,还要在轨道运行中经受高真空、高低温、各种粒子各种射线照射和辐射的考验,这些都可能给卫星带来致命的伤害。为了确保每一颗卫星出厂前不留一点隐患,在研制阶段,就要做一些针对各个分系统特点的不同的初样星,模拟飞行环境,进行大量的力学、振动、冲击、噪声、高低温等试验。现在看到的就是一颗初样星。”
走进工厂陈列室,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正中的一颗球形状、72面体的人造地球卫星。高厂长介绍说,这颗卫星是1971年3月3日发射、在轨道上工作了8年的实践一号卫星的备份星。原来,这个厂不仅要生产发射用的发射星,每次发射还要准备备份星,以备不测。而事实上,我国卫星发射水平不仅居世界一流,卫星制造水平也名列前茅。北京卫星制造厂总装出厂的33颗卫星,从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,均达到设计使用寿命。所以,许多备份星进了展室或博物馆。
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